今年最火流行曲,当属《罗刹海市》,刷爆全球播放量纪录,还引发最大网暴事件。而这一切,竟源于捕风捉影——仅凭少量“证据”,未经当事者确认,网友们便匆匆定为“影射”,迅速站队……
(相关资料图)
该事件呈现出强烈的集体非理性色彩,令人愕然。直到读完这本《幻象》(丹尼尔·布尔斯廷著,新经典·南海出版公司出版,2023年7月),始略有所悟。
套用书中观点,此次喧闹是一次标准的“伪事件”。
“伪事件”是现代社会必然的困境
“伪事件”指人工制造出的新闻(本文对“伪事件”的定义与原著不同,原因在后文解释)。一般认为,新闻是客观发生的、有价值的事实,“先有新闻,后有报道”,报道必须围绕“真事件”展开。但从没有哪个时代,像今天这样,人们打开新闻频道,总是期待大事发生,否则他们就会抱怨:今天新闻栏目太枯燥!
为满足受众期望,新闻在变,成了“只要能让读者说‘哎哟喂’,那就算新闻”。
于是,新闻人开始“策划”新闻。比如美国大选,乃至新闻发布会,都不乏“伪事件”,它们不是自然发生的,媒体能持续从中“挖”出大“新闻”,这些“新闻”与真相的关系暧昧。从结果看,“伪事件”总能满足媒体的预言。
《罗刹海市》即如此,它的热闹因“解读”而成,是不是事实,谁也说不清。热闹之后,多数人更坚信,它就是“影射”。就算有人站出来推翻“影射论”,也只能进一步增加点击量,让更多人相信“影射论”。
于是,人们离奇地走入理越辩越不明,谣言越辟越流传,真相越澄清越模糊的窘境。
在本书作者看来,这是现代社会必然的困境。
随着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大大超过自然可能提供的限度,媒体只好用“伪事件”代偿。这些“伪事件”更戏剧化、更适合传播、更契合刻板印象、更宜于讨论、似乎更合逻辑……更重要的是,它有投资,有“专业人员”策划,有宣发团队……于是,“伪事件”反成中心,“真事件”却无人关注。怎样区分“真事件”与“伪事件”?本书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:
某旅馆经营不善,有人建议降价,有人建议提高服务质量,“专业人员”的建议是:办旅馆成立30年庆。至于旅馆是否已成立30年,这30年给人间留下的是痛苦还是欢乐,已不重要,重要的是让大家High起来,这样就都记住它了。
“伪事件”已塑造了我们认识真实的方式
别以为“伪事件”只留在媒体里,如今它已深入生活:
曾几何时,旅游意味着辛苦跋涉;如今“飞机+酒店”提供了“伪旅游”,不论去哪,得到的都是“美式标准服务”,收获的都是“伪体验”;
曾几何时,想看一张名画,须有非凡机缘;如今印刷画册在手,真看原画,反而有些遗憾——竟然不如印刷版那么漂亮,那么清楚。
曾几何时,人们崇拜英雄,折服于他们的人格魅力;如今英雄的光环已逝,代以名人,他们不曾建功立业,亦无高尚品德——有的名人纯是因为太无能,实在干不了别的,才被大众追捧。
曾几何时,音乐离不开天赋的歌喉;如今一番技术操作,五音不全也能当歌手……
显然,“伪事件”已塑造了我们认识真实的方式,不仅让我们不辨美丑、不知真假,且篡改了我们的内心世界,不再追求理想,转去追求形象。
几千年来,人为理想而活,理想激励着一代代人前行。随着“伪事件”的扭曲,如今形象越来越像真的,理想却越来越像假的。不否认,理想有其虚拟性,但理想从不讨好我们。它是一种批判的力量,所以才鞭策我们进步。形象则从不否定我们,它鼓励我们去扮演、去伪装;它像“伪事件”一样,通过让我们快乐,让我们放弃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本书将“民意调查”也列为“伪事件”。作者睿智地指出,“民意调查”可怕之处不在于它偶尔不准,而是它经常很准。恰恰说明,社会已被“伪事件”格式化——根据有限信息,特别是主要参考媒体制造出的“伪事件”,人们果然做出相同的判断。这种貌似的“公众意见”,必然指向集体灾难。
解决“伪事件”需所有人的觉醒
本书写于上世纪60年代,当时还没有互联网,布尔斯廷却准确地预言了网络社会的种种怪相。全书分五章,层层递进,全面揭露了“伪事件”对现代人的伤害。但布尔斯廷将板子打在职业媒体人的屁股上,认为他们为维护特权,遂罔顾责任、全力生产“伪事件”,他们应负全责。
然而,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,媒体生产主体转到了非专业、无特权的普通人手中,结果却是“伪事件”产量倍增,“真事件”反成稀缺品。在当下网络中,因无专业性约束,点击率成压倒性指标,性别歧视、地域歧视、制造焦虑、渲染仇恨等纷至沓来,有些自媒体虽打着“正能量”的旗号,兜售的却是狭隘情绪,依然和“伪事件”是一丘之貉。
从“《罗刹海市》事件”可见,真正推动“伪事件”再生产的是现代市场机制。它提供了激励方式和再生产模式,去专业化后,局面反而易失控。所以,本文倾向于将“伪事件”视为现代社会内置的BUG,而非靠某个行业努力,便可解决。对此,布尔斯廷也有认识,所以在本书最后,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:魔法无法打败魔法,想战胜“伪事件”,必须所有人都觉醒。
可“所有人”真会觉醒吗?他们真愿放弃“伪事件”的快感,直面痛苦的现实?
《幻象》作为一本引人深思的力作,其内容绝非本文所能完整概括,而试图概括的努力,恰恰也属“伪事件”。好书如名山,自探幽者有所得,愿《罗刹海市》的参与者、旁观者、路过者,都能从本书中得大智慧。(唐山)